1516期   
2007-4-2至2007-4-8
   



發行人:何榮生    
社    長:連瑞猛    
總編輯:劉新華    
主    編:張玉明    
記    者:蔡秋鳳    

中藥臨床使用應注意的問題
◎文/吳秋香

現代人崇尚自然,對於中醫療法愈來愈重視,因此,如何根據中藥療效來做正確的使用,包括正確的飲食調和,讓藥物發揮最大的效用,使病人早日康復,達到治病及養生的目的。現代的中藥分為濃縮科學中藥和生藥飲片兩大類:
(1)濃縮科學中藥包含有:錠劑、粉劑、丸劑,遵照醫師指示服用。
(2)生藥飲片:則須煎煮成湯劑服用。

在服用中藥的過程中,不正確的煎煮方式與服藥方法,皆會影響其療效;由於中藥本身就比西藥複雜,所以在使用方法上也格外講究。例如:飲食禁忌、煎煮及服用方法都是值得注意的。

煎藥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煎煮器具:
煎煮中藥應以陶瓷罐,特別是砂鍋為宜。例如:鐵鍋煎藥往往會產生一種不溶於水的鞣酸鐵,使得藥液的顏色、氣味甚至藥性改變,嚴重者可能會產生毒性反應。

二、煎煮時的浸泡
煎煮前,應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這樣有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通常將藥物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30分鐘左右),此時,細胞會膨脹破裂,使大量的有效成分釋放出來,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可以短些,反之,冬天浸泡時間可以長些,忌用沸水。

三、煎煮時間與火候
掌握好煎藥時間,是提高湯劑藥效的關鍵,一般而言,一帖藥須煎煮二次,再把二次的藥汁分二或三次服用,煎藥時間應該根據疾病的情況和藥物的性質來區分,大約分為三類:(1)一般藥物,第一煎水滾後再煮25~30分鐘,第二煎則水滾後再煮20~25分鐘。(2)治療外感病的發汗解表藥,因其性辛發散,含揮發油較多,所以煎煮的時間要短。(3)滋補調理藥,如當歸、鹿茸、冬蟲夏草等,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需要較長的煎煮時間。煎煮過程中,要經常攪拌,並隨時觀察藥液量,若不慎將藥液煮乾,則不宜加水續煎,應將其棄之。

一般來說,中藥的煎出量應保持在400-500ml為佳,除非病患本身有限水的要求。煎煮中藥時火侯是相當重要的。通常火侯與時間是依據藥物性質和質地來決定,通常解表藥通常宜用武火,且不宜久煮;滋養補益藥的煎煮時間則需較長,因此,煮沸後再以文火煮30分鐘,讓有效成分更易溶於水中。

四、煎煮水的用量
一般水量指將藥材放入鍋內加壓,其液面淹過藥材2cm 為宜。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經過反覆實驗,整理出一個中藥煎煮的加水公式,使加水量更具科學化:第一煎加水量=處方中各藥物總量(克)+150ml+服用量(成人服用量為150-300ml)。第二煎水量=服用量+200ml 。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
藥物的功效不同,其煎煮方式也有所差異。特殊藥材的特殊方式處理有:
☉先煎:礦物、動物、骨甲類藥材,因質地較堅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故應先敲碎,先煎煮15~20分鐘,如:龍骨、牡蠣、鱉甲、石膏等;川烏、草烏、天南星、附子等有毒性藥物,也需要先煎來緩其毒性。
☉後下:氣味芳香藥物,含揮發性成分,故宜後下。如:薄荷、砂仁、肉豆蔻、細辛等藥材。
☉包煎:質地過輕、細小的藥物,為避免沉底、焦化,宜後下,如:車前子、青黛、炒酸棗仁等。
☉另煎:貴重藥材為減少損失,應單獨煎煮取汁。如:西洋參、高麗參。
☉烊化:為避免粘稠影響其他有效成分煎出及結底糊化,則以烊化方式給藥。所謂烊化,是將烊化藥物加入以煎煮好的藥汁中,利用藥汁的熱度,將其完全溶化在藥液中,一起服用。如:阿膠、鹿角膠、龜鹿二仙膠。
☉沖服:對於芳香貴重的藥材,且不宜加熱煎煮者,則磨成粉狀,以溫開水服用。如:三七粉、珍珠粉、肉桂粉。

服藥時應注意的問題
服藥時間也是影響藥物吸收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療效的藥物,因其本身的特點,而要求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服食,才能發揮最佳作用。
◎飯前服藥:一般而言,病位在下時,應選擇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損傷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時,也宜飯前給藥,因為此時胃是空的,藥物可以直接和消化道粘膜接觸,而不受食物影響,可以較快且較多被吸收而發揮其藥效。
◎飯後服藥:通常病位在上時,則建議飯後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對消化道有刺激性的藥物,消食健胃藥宜飯後及時服用,可使藥物與食物充分混合,達到最大藥效。
◎空腹服藥:服用滋補作用的藥物,則空腹服用,這樣可以避免藥物與食物作用,有利於其充分吸收;服用驅蟲,如:檳榔及瀉下藥,如:芒硝、番瀉葉等,皆宜空腹服用。
◎睡前服藥:安眠鎮靜作用藥,宜睡前服用。另外,驅蟲藥於睡前服用,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使腸道寄生蟲更易被麻醉或殺死,以便排出體外。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