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

98 / 1.12~1.18

 

中藥學堂
糖尿病的傳統中醫藥治療

 

 

◎文╱徐佩玲


中醫觀點下的糖尿病
傳統中醫並沒有糖尿病的名稱,但是根據糖尿病的主要表現:包括口渴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小便起白泡等為特徵的病症,可以歸屬在中醫學「消渴」的範圍。「消」主要是消耗和消化的意思,包括消耗和消化飲食、水份以及形體消耗;「渴」是口渴,而且飲水不能解渴的意思,意即形容糖尿病病友會出現形體消瘦的消耗性症狀,和口渴不止的現象。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醫就以這樣一個生動的名詞來描述糖尿病的病徵。到宋元時代,又提出「三消」的分型論治,清楚描述糖尿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將糖尿病依分型的不同做治療。到明清時代,又提出糖尿病的分期治療的觀念。


糖尿病的病因病機

在糖尿病的病因病機方面,中醫認為有下列五種原因:(一)稟賦不足,五臟柔弱:意指病友多有一先天不足的體質因素;(二)情志不調,鬱久化火:西方醫學發現,精神緊張會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引起體內腎上腺分泌增加,而胰島素分泌減少;(三)飲食不節,鬱熱傷津:喜歡吃甜食、油膩、燒烤、油炸、辛辣的食物者,加上活動過少,形體肥胖,往往都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四)六淫侵襲,化熱損陰:若胰臟遭受外力影響(如:病毒感染),而使部份胰島素細胞受損,無法分泌胰島素,即成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患。(五)勞逸失度,房勞傷腎:因糖尿病表現為一消耗性疾病,太過思慮憂愁或疲倦、精神緊張、勞累過度,都會造成氣滯血瘀,久了會化熱化火,更加重身體的損耗,最後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的辨證論治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多飲、多食、多尿,根據這些症狀輕重的不同,把糖尿病分成三種類型。凡是多飲症狀突出的,稱之為「上消」,多食症狀突出的,稱之為「中消」,多尿症狀突出的,稱之為「下消」。
1. 上消-以口渴多飲為主證,且大量飲水仍不能止渴,舌質暗紅,舌苔薄偏黃,舌面乾燥,皮膚乾燥。此為肺中燥熱,治療要滋陰清熱、止渴生津。方藥:消渴方(天花粉、黃連、生地黃、藕汁、牛乳)加減。
2. 中消-以吃很多仍覺得餓,且身體日漸消瘦為主要症狀,常伴有口乾舌燥、便秘、舌質紅、舌苔黃等症狀。病因為胃中有火,治療要清瀉胃火。方藥: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加減。若傷陰較重,便祕不明顯的,可以用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人參、麥冬、粳米、半夏、炙甘草)加減。
3. 下消-以小便多且頻繁、起白泡、有甜味、腰腿消瘦為主症,甚至失眠多夢,舌質乾紅,舌體瘦,無舌苔。病因主要為腎陰虧虛,治療要滋陰降火。方藥:腎陰虧虛-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加減。腎陽不足-八味地黃丸(炮附子、肉桂+六味地黃丸)加減。


中醫對糖尿病的治則與優勢
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消渴症「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事、三鹹食及麵」。其把飲食療法置於第一位的觀念,和西醫治療糖尿病的觀念不謀而合。糖尿病病情變化多端而且病情往往涉及多個臟腑,不論中西醫,治療都須採用飲食控制、調節生活步調、適當運動、配合藥物治療的綜合治療方法,方可達到好的療效。單就降血糖而言,西藥雖較中藥快,但中醫注重整體調節的觀念,對於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尤其有利。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局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