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8

98 / 2.09~2.15

 

中藥學堂
解析「補益藥」

 

 

◎文╱張恆菁


入冬後,很多人都有用中藥進補的習慣。中醫認為,冬季選用溫補中藥,可增強人體臟腑活力,不僅有益於這一時令的防病強身,還能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在眾多的補益藥之中,又該如何辨證選擇呢?


所謂補益藥是指具有補益人體陰、陽、氣、血之不足,用以增強抗病能力及治療各種虛證的藥物,也稱補虛藥或補養藥。在用法上,因補益藥屬氣濃味厚之品,若須久服,可作丸、膏劑服用,以利吸收,促使藥效緩緩發作;作煎劑時,則宜久煎,利於煎出有效物質。補陽、補氣藥多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補陰、補血藥多寒涼粘膩,陽虛陰盛脾胃虛弱者則不宜使用。此外,在服用補虛藥時,應適當配伍健脾胃的藥同用,以免妨礙消化吸收,影響療效。


在病邪未盡而正氣已衰的病證中,可在祛邪藥物中適當配伍補益藥,達到「扶正祛邪」戰勝疾病的目的。如氣虛感冒用黃耆、黨參之屬,方如玉屏風散等;瘡瘍潰後久不收口、冷性膿瘍等,多為虛證,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等補益藥治療;腎虛型氣管炎用淫羊藿之類治療。若有實邪症的患者則不宜早用補益藥,避免因「閉門留寇」,使病邪留滯而加重病情。補益藥功在扶正,故凡正氣不衰者,不可濫用,以免導致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


《內經》所言「虛者補之」,虛證的臨床證候分為陰虛、陽虛、氣虛及血虛四類,補益藥依據其作用的不同可相應分為(1) 補陰藥、(2) 補陽藥、(3) 補氣藥、(4) 補血藥等四類。以中醫理論而言,人是一整體,其陰陽氣血有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係,陽虛和氣虛是表示人體功能的不足;陰虛和血虛表示人體體液的耗損。陽虛者多兼有氣虛,而氣虛者,常易導致陽虛;陰虛者可兼有血虛,而血虛者又可導致陰虛。因此,補氣藥與補陽藥,補血藥和補陰藥,往往相須為用。如遇氣血兩虧、陰陽俱虛者,則須用氣血兼顧或陰陽並補的方法。下表以常見體質類型分類,介紹常用之補益藥及方劑。

 

 

 

參考文獻
1. 中藥學概論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pp.175 - 204。
2. 中藥材輕百科 臧堂 pp.497 - 579。
3. 傳統醫學雜誌第16期 進補養生因人而異 蘇三稜pp.41 - 53。

(本文作者為長庚醫院高雄分院中藥組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