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

98 / 6.01~6.07

 

中藥學堂
淺談中醫─消渴證

 

 

◎文╱黃學文


一、消渴之概念
是一種常見的,有一定遺傳傾向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因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謝紊亂,血糖增高為主要特徵,早期無症狀,但晚期嚴重時的典型症狀:有煩渴,多食,多飲,多尿,易飢餓,消瘦,乏力等臨床表現,血糖過高,糖尿,葡萄糖耐量減低,甚至發生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危及生命。


二、中醫學的發病原因
(一)飲食不節,恣食肥甘酒醴,積熱傷津。(二)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虛弱,精虧液竭。(三)情志失調,五志過極,鬱火傷陰。(四)房事不節,勞傷過度,腎精虧損。(五)熱病火燥,消灼陰津。(六)過服溫燥之藥物,耗傷陰津。


三、中醫學之治療原則
(一)治宜滋補,慎用寒涼攻伐。(二)三消分治,立足於腎。(三)新久異治,防治兼證。


四、臨證分型論治
(一)上消病證(屬燥熱傷肺症):多見於原發性幼年型糖尿病,以多飲為主,口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紅而燥,舌苔薄黃,脈滑數。治宜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方如:消渴方加減:天花粉(重用),麥門冬,鮮茅根,鮮竹茹,烏梅,生地,葛根,黃蓮。(二)中消病證(屬胃熱消中症):多見於青少年消疲病人,以多食易飢為主,小便頻數量多,形體消瘦,或有大便秘結,舌苔黃燥,脈滑數。治宜清胃泄火,滋水潤燥。方如:白虎湯和玉女煎加減:生石膏(重用),知母,粳米,甘草,熟地黃(重用),麥冬,牛膝,天花粉,葛根。(三)下消病證(屬腎陰虛虧症):多見於中老年患者,由上、中消型發展而成,則陰津耗傷更重,以小便頻數為主,混濁如脂膏,有甜味,口乾舌燥,飲水不多,形體瘦弱,腰膝痠軟,遺精,失眠,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固腎。方如:六味地黃丸合左歸飲(山藥,山茱萸,牡丹皮,熟地,茯苓,澤瀉,枸杞,甘草)


五、併發症辨證論治
(一)皮膚瘡瘍:皮膚產生瘡癤或廱瘍,長久不癒,可使用真人活命飲加減。(二)白內障,雀目,耳聾等病證:可使用滋補肝腎,益精養血,方如:明目地黃丸加減或杞菊地黃丸。(三)泄瀉證:可使用溫補脾腎之方,如:理中湯之加減。(四)水腫證:出現全身浮腫,小便不利,可使用溫腎化氣行水之方,如:濟生腎氣丸。


六、消渴證的食療和藥膳
(一)上消證:1.葛根粉30g,粳米60g,共同煮粥,早晚餐服食。2.麥冬15g、天冬10g、天花粉15g、粳米60g。同煮粥,早晚餐服用。(二)中消證:1.山藥50~60g,粳米60g,同煮粥食,可供四季早餐食用。2.生地黃30g、麥冬15g、丹皮12g、粳米60g。同煮粥,早晚餐服用。(三)下消證:1.鮮洋蔥50~100g,瘦豬肉50g,煮熟後服食,每天二次,可經常食用。2.黃?20g、山茱萸15g,生地黃、山藥各30g,生豬胰一具(洗淨)。前4味煎湯,送服豬胰一半,渣再煎送服另一半。


七、消渴證的預防與護理
(一)節制飲食和房事。(二)注意生活安排。(三)適當體力活動。(四)治療慎用針刺法。(五)預防褥瘡。(六)鞏固治療效果(七味白朮散,六味地黃丸,黃耆代茶飲)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