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

99 / 09.13~ 09.19

 

中藥學堂
中藥-杜仲

 

◎文╱黃學文


一、基源
杜仲始載於西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取名「思仙」,稱「久服此藥可長生成仙」,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等地,為杜仲科植物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乾燥樹皮,在每年清明至夏至間,採取後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乾。其藥材以皮厚而大,外皮黃棕色,內面黑褐色而光,且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


二、傳統典籍記載
杜仲性溫味甘;入肝、腎,杜仲入藥的歷史很久,西元前三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便明確記載杜仲皮:「主治腰脊疼,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久服輕身不老」,由此可見杜仲具有滋補、強壯之功效。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腎精充盛則骨髓充足、骨骼得以滋養,而肝主筋,肝血充足,則筋膜得以滋養,才能強健有力,活動自如。在臨床上由於杜仲的「補陽」作用,廣泛使用於肝腎不足所引起之腰膝痠軟,或肝腎虧損胎元不固而致的胎動不安、胎漏等。


三、臨床運用案例

1. 對血壓之作用:杜仲除了傳統典籍所記載之療效外,部分醫療人員還宣稱其具有雙向調節血壓作用,雖然直到今天此說法都沒有任何科學證據,但若對於血壓高的患者服了可以降壓、血壓低的人服後又能升壓,那還真是任何現代化降壓藥都不及的。目前於臨床案例中,可見杜仲對早期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推測可能主要是血管平滑肌直接擴張之效果,其中又以炒杜仲的降壓作用大於生杜仲,而且煎劑降壓作用大於酊劑。
2. 風濕性及類風濕關節炎:主要以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乏力者為宜。《本草匯言》曰:「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足脛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由此可知,補肝益腎,誠為要劑,如肝腎陽虛而有風濕病者,以鹽酒浸炙,為效甚捷。
3. 習慣性流產:杜仲善補肝腎而止漏安胎,《本草綱目‧卷三十五‧杜仲》引楊起《簡便方》治頻慣墜胎,受孕1~2個月即墜者,以杜仲,續斷,山藥研末,製糊為丸服。


四、配伍
雖然杜仲長於補益肝腎,但臨床上如能配伍一些藥物,將能使其療效更為明顯,例如:
1. 配牛膝:補肝腎,強筋骨之力增強,常用於治療肝腎不足的腰腿疼痛及兩足無力等症。
2. 配續斷:可補肝腎,利腰膝,固沖任,常用於肝腎不足所致諸症。
3. 配補骨脂:溫補腎陽力增,兼補肝、脾,既澀下元,又固沖任,常用於腎陽不足,下元虛冷之陽痿,腰膝冷痛,及下元不固之滑精遺尿,亦可用於肝腎不足之腰膝酸軟、胎動不安,脾腎陽虛泄瀉等症。
4. 配五加皮:既強筋骨又祛風濕,補瀉兼施,適宜治療肝腎兩虛,同時風濕侵入筋骨,導致腰腿痛,關節不利,足膝酸痛等症。


五、結語
坊間常誇大宣稱杜仲具有「三降」(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六抗」(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疲勞,抗衰老,抗腫瘤)等保健和治療功效,並和人參並列為兩大補品,雖這些目前為止皆無可靠根據,但已助長了民間之濫用與風行。殊不知其溫補特性,有陰虛火旺者不宜之禁忌,建議使用前,應諮詢專業藥師或經由醫師診斷方能發揮療效並不受其害。


參考資料
1. 中藥臨床學(王大觀、楊淑芬,知音出版社,2005)
2. 中藥學(下)(顏正華主編,知音出版,2008)
3. 中醫寶典:補肝益腎話杜仲(張國璽,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4. 中藥鑑別大全,(呂俠卿,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