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6

101 / 2.13~ 2.19

 

病人用藥教育

淺談寸步難行之間歇性跛行症(上)

 

 

◎文╱吳尚倫

 

前言


間歇性跛行的病因大致分為兩種,一是神經性,另一種是血管阻塞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是臨床上最常見導致間歇性跛行的疾病。一般人提及動脈阻塞性疾病,往往只會想到冠狀動脈性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或是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而忽略了動脈阻塞對周邊組織的影響。本篇內容主要就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所引發的間歇性跛行症之原因、危險因子、治療方式、藥物使用及注意事項等進行探討。


病因


造成血管性間歇性跛行症主要原因是肢端血流量供應不足,無法滿足末梢組織代謝所需的血流量所造成,而造成供應不足原因相當多,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先前曾受過創傷、曾暴露在放射線下、血管發炎或曾以麥角衍生物的藥物治療偏頭痛…等,其中又以動脈粥狀硬化為主要發生因素。動脈粥狀硬化是因血液中膽固醇長期在血管壁上堆積形成斑塊,長期下來導致阻塞,斑塊若有損傷也會造成血小板凝集,緊接著就形成血栓。間歇性跛行之臨床表徵為病人對某些特定肌群(患病部位)時常感到不適或疼痛,運動時更為明顯,但經休息後疼痛症狀可獲緩解。


目前常見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分期系統有兩種,一為Fontaine system另一為Rutherford system。兩種分期系統皆以臨床表徵的嚴重程度做區分,如表一所示。


危險因子


主要誘發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分別為吸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而70歲以上的老年人,50~69歲且有吸菸史或糖尿病史的病人和40~49歲合併糖尿病之病人及至少有一項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者均屬於高風險群,應定期檢查是否有罹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癥狀,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治療方式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所導致的間歇性跛行症,其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三大類:減少及控制危險因子,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及手術治療。以下將個別簡短介紹。


(一)減少及控制危險因子


無論在何種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分期下,減少及控制危險因子的嚴重程度都是相當重要。其實這些危險因子與冠狀動脈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腎臟病皆息息相關,所以積極控制危險因子的嚴重程度及適度的生活型態調整,不但可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更有助於減低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下面針對各種危險因子做個別探討:


1.吸菸:吸菸已被證實與罹患許多疾病有密切關聯,如肺癌、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香菸燃燒可產生上千種有害物質與許多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可直接攻擊我們的血管內皮使其功能受損而增加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且香菸中的尼古丁也會促使周邊血管收縮,而讓周邊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流供應。所以根據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D 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TASC) 2007年指引,建議所有病人都應戒菸,且應進行尼古丁替代治療並參與戒菸諮詢課程。


2.糖尿病: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良易引起大、小血管的併發症。積極控制血糖達治療目標有助於減緩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程,所以利用生活型態的調整及藥物治療來控制血糖是必要的。根據TASC指引建議,糖化血色素(HbA1C)值應控制在<7%之內,且盡可能的接近6%為佳。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