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0

101 / 10.8~ 10.14

 

病人用藥教育

輾轉難眠到天明~失眠的診斷與治療(上)

 

 


◎文╱葉爵榮

 

人類大腦功能存在著覺醒和睡眠交替循環的節律狀態,由中樞神經管理,睡眠週期是在高等脊椎動物常態出現的自然休息狀態,主要生理表現包含活動力降低、對環境刺激反應減少、意識暫時中斷、肌張力下降,反射閾值增加等放鬆作用,身體的感官及複雜的高級神經活動暫停,降低能量耗損,僅維持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存所需的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讓生物體有機會把自外界攝入的營養素轉變成自身組成物質,達成細胞修補及能量儲存之目的,就好像電腦進入了休眠保護模式一般,透過適當的外界環境刺激,影響內部荷爾蒙調節機制,進到覺醒生理狀態,因此規律睡眠是維持健康生存的基本要素。


(一)睡眠生理機制


睡眠時期腦波存在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及快速動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兩種基本型式,入睡後開始進入4個不同階段的慢波睡眠,腦波頻率會愈來愈低,進入深睡狀態,之後又倒轉4個階段,由深度慢波睡眠,逐漸回復成一種淺睡狀態,進入快速動眼睡眠,完成一個睡眠週期。夢境形成與快速動眼睡眠相關,這時的腦波活動近似於清醒時的狀態,橋腦訊號刺激活化腦部意識,串聯成夢,並伴隨快速眼球水平運動、呼吸與心跳速度加快及暫時性肢體麻痺等獨特生理表徵,但肌肉是處於鬆弛狀態。完整的8小時睡眠,由4~5次慢波睡眠穿插快速動眼睡眠的週期循環組成,直到最後一次慢波睡眠期,逐漸回復而進入清醒狀態。嬰兒時期睡眠時間長,且慢波睡眠與快速動眼睡眠時間各佔一半,隨年齡增加,成人快速動眼睡眠減少為20%,老年人快速動眼睡眠更少於15%,睡眠時間也縮短於6小時左右。


(二)引起失眠的原因


因此老年失眠原因以生理老化現象為主,其他如失智、腦中風、精神疾病等都可能影響腦組織功能,造成生理時鐘紊亂,合併失眠症狀發生,年輕人引起失眠症因素多來自於工作或感情等外在精神壓力所影響,藥物濫用亦可能加劇情緒波動及失眠反應,另外長期存在呼吸障礙問題、腎或泌尿系統功能失調導致夜間頻尿或罹患關節炎等慢性疼痛疾病,也容易影響睡眠品質。失眠過去常被歸類於精神或睡眠障礙疾病過程產生的一種症狀,病人無法自主控制睡眠,主觀認定睡眠時間或質量無法獲得滿足,進而影響日常行為作息,常引發疲倦、頭痛、情緒不穩、反應遲緩、記憶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依目前證據顯示失眠可能是一個獨立疾病,可單獨或與其他疾病共存,可誘發、加劇或延長共病症,有時共存條件已獲控制,失眠症狀仍然持續。


(三)失眠症的生活介入輔導措施


一個良好的夜間睡眠必須遵守十大基本原則:


(1) 儘量達到充足且連續的完整睡眠休息時間(成人每日約要有近8小時的連續睡眠)。
(2) 維持規律的睡眠時間表,準時就寢。(記錄睡眠日誌,以個人平均就寢時間作為標準)
(3) 避免強迫入睡的行為。
(4) 就寢4~5小時前,可規律的運動,至少持續20分鐘。
(5) 午餐後避免飲用含咖啡因飲料。
(6) 睡前避免飲酒。
(7) 避免吸菸或尼古丁攝入,尤其是在傍晚後。
(8) 避免空腹上床睡覺。
(9) 調整臥室環境及燈光,營造適合入睡的氛圍。
(10) 睡前儘量排除易造成憂慮因子。(待續)


參考資料


1. Bootzin, RR, Perlis, ML. Non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of insomnia. J Clin Psychiatry. 1992; 53:37.
2. Spielman, AJ, Yang, et al. Insomnia: 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 In: Insomni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ateia, MJ, Buysse, DJ (Eds), Informa UK Ltd, London. 2010. p.277.
3. Michael, HB, Donna, LA. Treatment of insomnia. UpTodate. Topic 7691 Version 9. April. 2012.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