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

102 / 4.15 ~ 4.21

 

病人用藥教育

淺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治療(中)

 

 

◎文╱葉爵榮

 

(一)中樞神經興奮劑


為第一線治療藥物,國內目前只有Methylphenidate類可以選擇,作用機轉為阻斷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再吸收到突觸前神經細胞,增加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釋放到神經細胞外,以活化腦幹及腦皮質,誘發神經興奮作用。包含短效的利他能(RitalinⓇ)及長效的專思達(ConcertaⓇ),為三級管制藥品,主要臨床治療目的在改善中度至嚴重精神渙散、僅能短暫集中注意力、過動、情緒波動大且易衝動等行為症狀,經由調控腦神經認知功能,使病人能靜下來,提高其專注學習能力,改善社交相處之互動能力。Ritalin的半衰期1~2小時,藥效約可維持3~4小時,所以一天服藥頻率至少需2~3次,可能需透過學校老師配合照顧病童按時服藥,且藥品在體內的血中濃度易波動,在給藥便利性、隱私及穩定性均不如長效型concerta,對6~12歲兒童或初期治療,可選擇短效藥品為主,容易依症狀進行劑量調整,而青少年多數治療方案考量是以長效型concerta為主,另間歇性使用ritalin作為劑量調整補充。此類藥品急性過量症狀主要由於過度刺激中樞與交感神經系統而引起,如出現嘔吐、震顫、反射過強、肌肉抽搐、全身痙攣(可能伴隨昏迷)、出汗、潮紅、頭痛、過高熱、心動過速、心悸、心律不整、高血壓、瞳孔放大、黏膜乾燥、精神激昂或混亂、幻覺、妄想、安樂感等異常症狀,應盡快尋求醫療協助。除前段所述共同禁忌症外,methylphenidate還會抑制抗凝血劑(coumarin)、抗痙攣藥(phenobarbital、phenytoin、primidone)、phenylbutazone及三環類抗憂鬱劑等代謝,與methylphenidate合併治療期間應降低這些藥物的劑量。


(二)選擇性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

非中樞神經興奮劑,選擇性阻斷突觸前正腎上腺素再吸收傳輸體,降低對多巴胺及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轉運蛋白或接受體的親和力,增加突觸間正腎上腺素的濃度,活化腦幹及腦皮質,誘發神經興奮作用。限用於6至18歲(含),依DSM或ICD標準診斷為注意力不全過動症患者,且對短效型methylphenidate治療之副作用無法耐受,或治療一個月以上,療效不佳者使用,口服吸收良好,且不受食物影響,可空腹或與食物併服,服藥後1~2小時可達最高血中濃度,平均約一週後可達穩定治療效果,主要經由肝臟CYP2D6酵素代謝,半衰期依個體代謝速度不同為5~24小時,中度肝功能不良,需調降常態治療劑量至50%,重度肝功能不良,需調降常態治療劑量至25%,如有併用quinidine 、paroxetine、fluoxetine、propafenone等強效CYP2D6抑制劑,需持續治療四週以上,才可開始進行劑量調整,且日極量降為80毫克。常見副作用包含食慾降低、噁心、嘔吐、便秘、口乾,如發生嗜睡、失眠、體重減輕、生長減緩、排尿困難、男性性功能障礙及熱潮紅等嚴重影響生理功能的異常情形,應盡快尋求醫療協助,少數人服藥後可能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蕁麻疹及出疹等過敏反應,需立即停藥。曾有短期治療研究觀察到使用者出現過動症狀惡化、情緒燥動、自殺意念或行為傾向,在藥品使用初期或劑量調整期間,需密切注意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情緒反應,適時介入輔導。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