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

102 / 4.29 ~ 5.5

 

病人用藥教育

不痛卻很癢— 擾人清夢的慢性蕁麻疹(上)

 

 

◎文╱邱資婷

 

接連不斷的大小夜輪值期間,作息日夜顛倒的小妮身上三天兩頭總是不定時地冒出許多大大小小像蚊蟲叮咬的紅色隆起丘疹,偶爾還伴隨著嘴唇腫脹的情形發生,服用皮膚科醫師開立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後,症狀即獲得緩解。上述情況反覆發作數次,前後持續約三個月左右,令人不勝其擾。


慢性蕁麻疹成因與惡化因素


蕁麻疹依病發持續時間可區分為急性與慢性,症狀反覆發生超過六個星期以上,臨床上則定義為「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此發炎反應為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s)釋放組織胺,增加微血管通透性繼而導致皮膚腫脹等症狀;若腫脹發生於較深層的真皮及皮下組織部位血管,則稱為「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可能致使慢性蕁麻疹症狀加重1之危險因子列表 (表一)如下:

慢性蕁麻疹的症狀


慢性蕁麻疹主要發生於成人,且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患者皮膚會產生圓形、大小不一的紅色丘疹,並伴隨著癢或灼熱感,外觀極似蚊子叮咬所遺留下的痕跡。急性症狀通常於24小時內即可獲得緩解,但往後仍會反覆發作。約40%的案例會伴隨著血管性水腫,造成皮下組織腫脹,好發部位為嘴唇、雙頰、眼皮、手腳與生殖器官處,較常於晚上發生。雖然慢性蕁麻疹並不足以構成生命威脅,卻會造成身體的不適感,進而影響患者日常作息、社交活動與生活品質。


評估與診斷


慢性蕁麻疹診斷確立前,須先排除特定因素,除了詢問患者近期是否服用新的藥物(包含抗生素、NSAID、含progesterone賀爾蒙製劑)以排除因藥物引起的因素,曾有文獻指出含黃體素(progesterone)的口服避孕藥、內生性黃體素與月經期間可能引起蕁麻疹2;也須確認近期的旅遊史、健康情形、其他過敏狀況、是否有感染與性生活史等。此外,潛在的全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亦可能以蕁麻疹的方式表現,應詳實地了解患者是否伴隨著全身性疾病的徵兆,像是:發燒、體重減輕、關節痛、關節炎、冷熱敏感性、腹痛及骨頭疼痛等症狀以排除SLE的診斷。


若無法確定病因或懷疑為慢性蕁麻疹時,臨床指引建議的臨床檢驗數據包括:全血球計數及分類數(Complete blood count and differential count)、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紅血球沈降速率(Erythrocytes Sedimentation Rate; ESR)、促甲狀腺激素(TSH)。


(待續)


參考資料


1. David A Khan, MD. Chronic urticaria: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patient education. 2013 UpToDate www.uptodate.com.
2. Fernando S, Broadfoot A. Chronic urticaria--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Aust Fam Physician. 2010; 39(3):135-8.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 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