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

102 / 7.15 ~ 7.21

 

病人用藥教育

油油亮亮,不一定閃閃動人, 漫談脂漏性皮膚炎(上)

 

 

◎文╱王筱萍

 

前言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常見皮膚發炎性疾病,不會危及身體健康,但臉及身體上的病灶,有時會讓人覺得「這時有點窘」,甚至擔心人際關係受到影響。因此,脂漏性皮膚炎是否能獲得有效治療,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病理機轉


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期具雙相性,分別於出生後二週至十二個月及青春期延續至成人時期,且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


脂漏性皮膚炎發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雖然過去曾有小型研究認為脂漏性皮膚炎既不是皮脂腺疾病,也不是皮脂分泌過多的問題,但無論如何,皮脂腺是脂漏性皮膚炎發生必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病灶偏好發生於皮脂腺數量多及皮脂腺體較大部位,如臉、頭皮、軀幹、外耳道和肛門部位。皮脂腺周圍的環境通常會吸引喜歡這區域的真菌或馬色拉黴菌屬(malassezia)於此定居、生長。具脂質依賴性的馬色拉黴菌,是正常皮膚上的腐生菌,會在皮脂腺附近成長茁壯,但馬色拉黴菌是否是造成脂漏性皮膚炎的主因,仍無法獲得直接的證據證明。其他曾被提出的病理機轉包括免疫力及帕金森氏症等。一觀察性研究提出HIV病人罹患脂漏性皮膚炎較一般病人高;帕金森氏症對脂漏性皮膚炎發生率也有所影響,這類型病人其脂漏性皮膚炎症狀,經投予L-dopa後可獲得改善。


診斷


脂漏性皮膚炎診斷通常是依據病灶外觀及分布位置來判斷。脂漏性皮膚炎的特徵是紅斑合併油亮光澤及黃色鱗屑分布在皮脂腺豐富的地區,如頭皮、外耳道、臉中央和軀幹上半部及摺縫區(intertriginous)。頭皮性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是無症狀或合併搔癢感,嚴重者甚至有發炎現象及黃、橘至澄紅色油性斑不均勻分布,分布位置通常在顳骨與頂骨區,病症亦可延伸至耳廓後。臉部病症則位於髮線下緣前額區、眼瞼、眉間和鼻唇溝處,延伸至臉頰和顴骨處,呈蝴蝶狀分布。軀幹處分布型態目前文獻紀載共計五種,其中一種是自腋下、乳房、肚臍和生殖區有濕潤性紅斑分布,其他則包括於胸骨及肩胛間有多環、細鱗狀皮屑等……。壓力和氣溫是影響因素,較冷、乾躁的冬季月份可能會造成脂漏性皮膚炎惡化,因此,夏季時分對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而言是疾病緩解期,推測可能與陽光接觸較多有關。


治療


脂漏性皮膚炎屬慢性、復發性皮膚炎,罹病期有時可能長達數十年。因此,反覆或維持長期性治療是必須的。脂漏性皮膚炎之治療目標,除減少或移除頭皮屑外、也要預防酵母菌移生,控制續發性感染發生和減少搔癢和紅斑產生。治療藥物選擇包括外用類固醇、抗真菌和抗微生物等霜劑(cream)及抗發炎藥物或去角質性藥物。


脂漏性皮膚炎急性期可使用外用類固醇及抗真菌霜劑來治療,但或許頻繁的清潔頭髮也可治療頭皮脂漏性皮膚炎。外用類固醇藥膏依據其對皮膚產生血管收縮的特性,被區分為七級,四種效度;分別為超強效(1級),強效(2-3級),中效(4-5級)及低效度(6-7級);且同成分基劑為軟膏者,效度通常會大於霜劑。超強效類固醇藥膏適用於非臉部/非摺縫區之嚴重皮膚炎;中至強效適用於非臉部/非摺縫區之輕、中度皮膚炎;眼瞼和生殖區則應使用低效度類固醇藥膏。基本上,即使是低效度藥膏,大面積塗抹的同時,也需考量全身吸收的可能性。另外,超強效類固醇藥膏使用,盡量不超過三週,中、強效藥膏使用需低於六至八週,使用於臉部和摺縫區則應盡量縮短使用天數。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