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104 / 12. 21 ~ 12. 27

 

病人用藥教育

眼歪嘴斜…淺談貝爾氏麻痺及藥物治療(上)

 

 

◎文╱蘇俊中

 

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為不明原因造成急性單側臉部無法自由動作的疾病。常見的症狀有眉毛鬆垮、無法閉眼及控制鼻唇之間的肌肉,如微笑。其他症狀如淚液減少及味覺喪失也可能發生。流行病學方面,每十萬人有13至34人會發生此疾病;種族、地區性及性別跟疾病發生率無關,但懷孕第三期及生產後一個禮拜的婦女,發生貝爾氏麻痺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推測原因可能與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改變有關,這種變化造成體內凝血因子過度活化,使局部缺血的風險大增,繼而發生局部麻痺病症。雖然目前對於貝爾氏麻痺的病因並不清楚,但在某些案例中發現,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侵犯第七對腦神經(顏面神經),造成神經發炎、局部水腫、神經去髓鞘化(demyelination)及麻痺。其他會造成臉部麻痺因素,如帶狀皰疹、糖尿病引起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修連格氏症候群(Sjogren Syndrome)、腫瘤或腦中風…等,因此臨床醫師需仔細排除以上可能造成臉部麻痺的因素,才能確診貝爾氏麻痺。


貝爾氏麻痺的預後與其嚴重度有關,嚴重度目前由House-Brackmann顏面神經麻痺分級來判斷,如附表。第一級及第二級有較好的預後,第三級及第四級次之,而第五級及第六級則預後最差。罹患貝爾氏麻痺的病人若沒有接受治療,約有85%病人麻痺症狀在三周內可獲改善,而細分來看,71%的病人可以完全恢復,13%仍有些許後遺症,16%仍呈現麻痺的狀況。雖然沒有接受治療,症狀仍可自行改善(self-limited),但治療對於改善臉部運動功能仍有其幫助。


藥物治療


根據美國神經學會及美國頭頸手術基金會建議,改善貝爾氏麻痺的症狀,主要以類固醇治療為主。顏面神經不明原因發炎及水腫而造成臉部麻痺的情況,可使用類固醇來減少發炎反應,進而改善臉部麻痺的情況。雖然單純皰疹病毒可能是引起貝爾氏麻痺的原因,但在許多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當中,並沒有發現抗病毒藥物(如acyclovir及valacyclovir)能改善臉部運動的情況,這可能與貝爾氏麻痺並不完全與單純皰疹病毒有關。除此之外,口服抗病毒藥物相較於類固醇來說較為昂貴,也有一些腸胃道方面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或腹瀉…等。所以各國相關醫學會皆不建議單獨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貝爾氏麻痺症。對於兩種藥品合併使用是否能有加成的效果?根據兩個大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發現合併類固醇及抗病毒藥物相較於單用類固醇沒有任何益處,但在一些小型的臨床試驗中仍發現合併兩種藥品有些許改善臉部麻痺的效果。因此美國神經學會及美國頭頸手術基金會建議合併治療仍是治療貝爾氏麻痺之另一種選擇,也有其他專家學者建議合併治療可以在第四級嚴重度以上的病人使用。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