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

105 / 2. 22 ~ 2. 28

 

病人用藥教育

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s) (上)

 

◎文╱王筱萍

 

前言


「痛經不是病,痛起來卻要人命」,這句話道出了許多女性同胞的心聲。部分女性每個月都得提心吊膽面對因大姨媽到來所引起的諸多不適症狀,這些症狀包括水腫,噁心感及疼痛等,引起痛經的原因除因荷爾蒙改變導致子宮收縮外,子宮肌瘤是造成女性次發性痛經的兇手之一。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由子宮肌層的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異常增生所致,屬良性腫瘤,好發於育齡婦女,終生盛行率(lifetime prevalence)約30%。


大部分罹患子宮肌瘤之女性患者是無症狀的,然仍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有輕微經痛、腹痛、經期大量出血、出血期延長、貧血,當肌瘤較大時,亦可能壓迫尿路,嚴重者甚至可致腎衰竭,其他影響則包括生育等。因此,子宮肌瘤或多或少在女性患者的生活層面上造成負面影響,對女性的影響不容忽視。


肌瘤之病生理因素及危險因子


造成子宮肌瘤的問題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但推測可能與基因改變 (genetic changes)、賀爾蒙和其他具幫助維持組織生長特性的物質如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有關。其他危險因子則包括遺傳、種族、月經史和懷胎次數及飲食習慣等。研究顯示,黑人女性肌瘤發生率是白人女性的2-3倍,好發年齡亦有所不同,白人女性約20-30歲,而黑人女性則較早。初經期早的女性(<10歲)發生肌瘤之風險相較初經期晚的族群高。單次或多次懷孕期超過20周以上者,子宮肌瘤發生率則會降低,推測可能與產後子宮重塑有關,一些較小肌瘤因此被清除掉。日常生活中,習慣食用大量牛肉或其他紅肉的族群相較素食者,肌瘤發生率是1.7倍,飲用酒精飲品,特別是啤酒,亦會增加罹患肌瘤之風險。


型態和位置


每個肌瘤都是從單一個細胞產生,型態可以是單發、多發或是瀰漫性。但目前肌瘤仍常根據其在子宮的位置來被分類,主要被分為漿膜下肌瘤和間質內肌瘤。但是世界婦產科醫學會(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將肌瘤更進一步分為八種類型:0-2型為黏膜下肌瘤(intramural myomas),3-5 型為間質內肌瘤(submucosal myomas),5-7 型為漿膜下肌瘤(subserosal myomas),第 8 型為外生型肌瘤(cervical myomas),而女性個體症狀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肌瘤數目及所在位置和大小。


臨床症狀


子宮肌瘤症狀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經期間嚴重出血或經期延長,骨盆腔處感受到壓迫和疼痛,以及無法生育。當失血量大時,可能會發生缺鐵性貧血,並影響生活品質及工作生產力。肌瘤發生的位置和出血量有關,間質內肌瘤和黏膜下肌瘤會顯著影響月經量。較大的肌瘤可能會導致患者排尿困難、便秘、背痛,同時,非常大的肌瘤會壓迫腔靜脈(vena cava),增加栓塞發生的風險。痛經是多數肌瘤患者常有的抱怨,可能與較大月經流量和血塊流動有關。發生於前壁或宮底之肌瘤易導致性交疼痛。位於子宮腔的肌瘤則會影響受孕和增加流產風險。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