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105 / 12. 19 ~ 12. 25

 

中藥學堂

中藥半夏的炮製方法及臨床應用(中)

 

◎文/李雅玲

 

二、歷代本草記載2


最早秦漢時期神農本經紀載半夏,列為下品,其別名「地文、水玉」。名醫別錄云:「半夏、守田、示姑」,唐朝時期新修本草記載云:「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其地文、守田意謂生於平澤之地;水玉、示姑意謂似慈姑且晶亮;羊眼意謂球莖上殘留莖痕,此古代與現今藥材型態描述相符。到宋朝本草圖經有描述原植物形狀謂:「半夏,以齊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端出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清朝植物名實圖考稱半夏為蠍子草,意思為葉如南星而小,其稍上翹似蠍尾,且能止蠍螫之毒,固有其別名。此本草書籍記載無異於現今書籍記載半夏: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為15~30 cm,塊莖為球形;葉數幼時為單葉,2~3年後為三出複葉;葉片形狀為卵圓形至窄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兩側小葉較小,光端銳尖,兩面光滑。


三、成分與藥理作用2-3


半夏含有半夏澱粉、生物鹼、左旋麻黃鹼、膽鹼、β-穀甾醇、萄糖苷、胡蘿蔔苷、草酸鈣、半夏蛋白、氨基酸、脂肪酸、無 機元素、半夏胰蛋白酶抑制物等。其成分經實驗研究證實麻黃鹼對 止咳、平喘有療效;總游離有機酸有止咳、祛痰作用;生物鹼植物 甾醇及左旋麻黃鹼有鎮吐作用;半夏蛋白質有抗腫瘤;多醣體有抗 早孕;消化酶有消化積食等顯著的藥理作用。


四、炮製方法4


半夏在臺灣中藥典收錄為毒劇中藥之一,歷代以來本草記載之炮製方法不同,有薑製、水煮製、製麴、甘草製等等。現今炮製方式是採用反覆法(薑半夏、法半夏)、製麴法(半夏麴),其目的是降低藥物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以利於治病。

 

(待續)


參考資料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3. 黃和平、聶久勝、黃鵬、汪電雷、張廣友。中國半夏屬藥用資源研究概況。中國現代中藥。2014年03月,第16卷,第3期。
4. 童承福。台灣常用中藥材炮製實務彙編。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12年,p.467-472。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