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106 / 2. 20 ~ 2. 26

 

中藥學堂

動物藥蛤蚧的鑑別應用(上)

 

 

◎文╱涂慶業

 

前言


蛤蚧為名貴中藥材之一,「蛤蚧」之名是來自其鳴叫聲,始載於宋代的《開寶本草》,具有平喘止咳,補益肺腎的功效,它是壁虎科壁虎屬動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乾燥體,去除內臟後,用竹片將其撐開,經過低溫下的乾燥處理, 即為臨床用的中藥,其背部呈灰黑色或灰黃綠色,也稱為「廣西蛤蚧」、「黑點蛤蚧」或俗稱「梧州蛤蚧」,已有上千年藥用歷史,為藥典收載的正品。《本草綱目》記載蛤蚧具有「補肺氣、益精血、定喘嗽、療肺癰、消渴、助陽道」之功效,故李時珍曾經稱讚蛤蚧「補肺氣、定喘咳,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贏,功同羊肉」;蛤蚧提取物具有抗炎、平喘、抗應激、免疫調節、抗衰老、激素樣等功效,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肺腎兩虛喘咳,虛勞咳嗽,咯血,陽痿早洩及神經衰弱等病,效果頗佳。 1、2


代用品


近年來由於野生資源日趨枯竭,因此盛產於東南亞的一種「泰國蛤蚧」或稱「紅點蛤蚧」,俗稱「海防蛤蚧」,成為蛤蚧新的替代品;分類學上兩種蛤蚧拉丁學名相同,但其顏色、體型差異明顯,化學成分也不太相同。據調查黑點蛤蚧、紅點蛤蚧的體重分別為57.98 ±16.21 g、90.20 ±73.54 g,全長為25.79 ±3.78 cm、30.70 ±5.04 cm,從外形上看,紅點蛤蚧體寬粗壯,黑點蛤蚧相對較小;兩種蛤蚧地理分佈區域的分界在北緯15°左右,二者的地理分布不重疊,黑點蛤蚧主要分在中國廣西西部、廣東、雲南的南部及越南、緬甸與中國接壤的北部地方亦產;紅點蛤蚧則分佈在越南河內、海防及柬埔寨、泰國等地。3、4


炮製方法


蛤蚧在臨床用藥前必須經過炮製,炮製方法始載於《開寶本草》,其後歷代本草著作對其炮製方法均有記載,如南北朝時代《雷公炮製論》有酒浸焙法, 並提出「其毒在眼、其效在尾之說」;據中藥大辭典收載的炮製方法有四:(1)淨製:取原藥材,除去鱗片及頭爪,切成小塊;(2)製蛤蚧:取淨蛤蚧用砂燙法,翻炒至黃色泡酥,篩去沙,研粉。(3)酥蛤蚧:將淨製蛤蚧塗以酥油,用文火加熱至黃色酥脆;(4)酒蛤蚧:將淨製蛤蚧用酒浸潤後,烘乾或用文火炒乾。1、2


參考資料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p323。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2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p3321~3323。
3. 楊愛莉。中藥蛤蚧的鑒別探討。光明中醫。2013;12;28.12。
4. 袁經權、李力。黑點蛤蚧與紅點蛤蚧的本草考證。中藥材。2008;31;9.9。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