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106 / 2. 20 ~ 2. 26

 

病人用藥教育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媽媽手(1)

 

◎文╱鄭如君

 

前言


20歲的陳同學因瘋迷實境遊戲「寶可夢」,過度使用大拇指丟寶貝球,使拇指肌腱受到傷害,因疼痛,無法靈活伸直,經醫師診斷為媽媽手。


32歲王太太一個月前開始覺得大拇指基部隱隱作痛,但依舊持續做家事,並不在意,最近疼痛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愈來愈嚴重,拿東西稍微使力便疼痛異常,不論抱小孩或泡牛奶,扭毛巾均疼痛難耐,日常生活很不方便,這也是典型的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


媽媽手患者普遍會感到近手腕處的大拇指側疼痛,造成握物無法使力,無法靈活的活動大姆指,握筆、綁鞋帶、扣釦子等動作也可能引起劇烈疼痛,甚至進一步造成拇指僵硬、活動受限,因此當有大拇指側發生疼痛時,應盡早看醫生確定診斷接受治療。


流行病學


媽媽手是造成成人手腕部疼痛常見的因素,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包含一部分產後的媽媽,症狀常發生在分娩後4~6週,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6~10倍。媽媽手並不是媽媽的專利,也可能發生在男性。女性尤其是同時扮演媽媽角色者,因須不斷重複過度使用患部處肌肉,以致於產生肌腱炎。對於工作需長時間重複使用手腕或拇指者,如:長時間打字的電腦族、長時間握筆的文字工作者、端盤的服務生、廚師、把書本上架的書店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皆是容易罹患媽媽手的高風險族群。


病因學理論


媽媽手的病因至今還不明確。過去,經常被歸因於職業性或過度反覆性的使用大拇指伸展或外展的動作所導致,特別是產後的媽媽為照顧小嬰兒時,常有舉起或抱起的動作,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這些都是容易引起媽媽手發生的原因,此外,產後婦女荷爾蒙的改變與體液滯留也被認為有密切的關係。女性生產後,黃體素分泌開始活躍,有助於鬆弛的子宮以及骨盆的復原,黃體素的作用就是使腱鞘產生收縮,因此不只是骨盆的周圍,就連全身的腱鞘也都會跟著收縮;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性激素分泌逐漸減少,而雌性激素有軟化、保持肌腱與腱鞘彈力的功效。停經後會使肌腱與腱鞘逐漸失去柔軟性,容易產生摩擦引發媽媽手。然而這些假說尚缺乏充分的證據,仍需更多觀察性研究來證實。此外,從組織病理學結果顯示再轉介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有黏液樣變性(雜亂的膠原蛋白排列和細胞基質的增加)而非發炎反應。但也有理論提及媽媽手是手腕過度使用或用力不當導致手腕肌腱發炎,使得腕部的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腱鞘的滑膜內層發炎腫脹,發炎會使腱鞘變厚,造成肌腱在鞘膜內滑動時因而受阻,嚴重時肌腱滑行受到限制,更易造成肌腱形成沾黏,出現緊繃的感覺。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