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06 / 3. 20 ~ 3. 26

 

病人用藥教育

C肝寶貝 藥注意-慢性C型肝炎治療(上)

 

 

◎文╱傅郁螢

 

前言


慢性C型肝炎最初以短效干擾素治療,ribavirin及長效干擾素開發後,2002年起,合併ribavirin及長效干擾素的48週療程被視為標準治療模式,但此種治療方式需經注射給藥、療程長、禁忌多、副作用大且治癒率僅約50%,以致部分病人不願接受治療、中斷治療或治療後再復發。自2011年第一個用於治療C型肝炎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 DAA)問世以來,此類藥品迅速研發,至2014年,慢性C型肝炎治療進入全口服時代,其用藥安全性及方便性明顯優於傳統治療方式,且療程結束後 24 週的持續性病毒學反應(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at 24 weeks, SVR24)可達 90% 以上。


疾病概述


C型肝炎病毒主要透過血液傳染,感染後可能導致急性及慢性肝炎。在急性感染期,僅少數病人可能出現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多數病人無明顯症狀或只有輕微腹部不適、厭食、發燒或疲倦等非特異性病症,因此,病人常不知已被感染。急性期後,約80%的病人會變成慢性感染者。罹病時間大於20年的慢性C型肝炎患者,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及因肝臟疾病死亡的風險分別為10~50%、1~23%和4~15%,所以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是避免肝臟疾病惡化的不二法門。


流行病學


根據2016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報告,全球慢性C型肝炎罹病人數約有8千萬人,盛行率為1.1%。台灣地區約有66萬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佔總人口3.3%。C型肝炎病毒可分成6種基因型及50種以上亞型,第1型感染人數最多,佔全球感染人數46%,其次為第3型,佔22%。台灣則以第1b型及第2型為主,分別佔45.5%及39.5%。


治療藥物選擇


在選擇治療藥物時,應考量病毒基因型、過去C型肝炎治療經驗、肝纖維化程度和肝功能、腎功能及藥物交互作用等,才可達到療效及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台灣常見的 C 型肝炎病毒為基因型1b及基因型2,依台灣目前已上市藥品,建議C型肝炎的治療用藥及肝臟移植後C 型肝炎復發之治療用藥建議如表一及表二所列。(因版面受限,表格於下期刊登)


劑量調整方面,若病人有輕度或中度腎功能不全,使用HarvoniⓇ(ledipasvir/sofosbuvir)、ViekiraxⓇ(ombitasvir/paritaprevir/ritonavir)、ExvieraⓇ(dasabuvir)、DaklinzaⓇ(daclatasvir)、SovaldiRⓇ(sofosbuvir)或SunvepraⓇ(asunaprevir)皆不需調整劑量。重度腎功能不全者〔肌酸酐廓清率(CrCl)低於30mL/min〕不建議使用含有sofosbuvir的藥品,因服用後其主要代謝物的暴露量會增加20倍,安全性未知。重度腎功能不全者若使用asunaprevir(SunvepraⓇ)則需減少每日使用頻次。因多數 DAA藥品經由肝臟代謝且受p-glycoprotein 影響,因此藥物交互作用多且複雜,可參考藥廠共同維護之免費網站(http://www.hep-druginteractions.org)或下載APP查詢,該網站資料更新快,但缺點為asunaprevir非其收錄藥品,其交互作用需查詢其他付費資料庫或參考仿單建議。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