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106 / 6. 19 ~ 6. 25

 

中藥學堂

龍膽的本草考證(3)

 

 

◎文╱闕甫伈

 

性味、歸經及藥能之考訂


1. 性味


本經:「龍膽,味苦、寒。」別錄:「大寒,無毒。」本草真詮:「味苦、澀,氣大寒,氣味俱厚陰也。無毒。」本草詩箋:「大寒,小毒,性兼全。苦溼嘗來味更然。」本草蒙筌:「草龍膽,味苦、澀,氣大寒。氣味俱輕,陰也。無毒。」徐靈胎先生醫書全集:「藥之味澀者絕少。龍膽之功。皆在於澀。此以味為主也。澀者。酸辛之變味。兼金木之性者也。」故能綜如上述,華亭先生考證曰:「予嘗龍膽之味有二,一味純苦,一味苦而辛,其辛如萊菔皮。千金翼內附刻之本經云龍膽味「苦寒」,常是別錄云生齊朐冤句之苦味者;綱目與圖考及徐氏百種錄云味「苦濇」,當是圖經所云「浙中又有山龍膽草味苦濇」之種。」綜如上述,龍膽之性味有苦、澀、辛、寒之別,而當以苦、澀、寒為是。


2. 歸經


雷公炮製藥性賦:「草龍膽味苦澀。性寒無毒。入肝、膽、腎、膀胱四經。」本草經疏:「足厥陰、少陰、陽明三經。」


3. 藥能


本經:「主骨間寒熱,驚舦邪氣,續絕傷,定五藏,殺蠱毒,久服益智不忘,輕身耐老。」別錄:「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洩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藥性論:「主小兒驚舦入心,壯熱骨熱、癰腫;治時疾熱黃,口瘡。」日華子本草:「治客忤,疳氣,熱病狂語及瘡疥,明目止煩,益智,治健忘。」圖經:「古方治疽多用之。」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腸風下血。」元素曰:「去目中黃及睛赤腫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李杲曰:「除下焦濕熱之腫,瀉膀胱火。」時珍曰:「療咽喉痛,風熱盜汗。」


綜如上述,龍膽有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之效。治肝經盛熱,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等功能。


採集、修治及禁忌


關於龍膽之採收,別錄曰:「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採根陰乾。」圖經:「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採根陰乾,俗呼草龍膽。浙中又有山龍膽草,採無時候,葉經霜雪不凋,此同類而別種也。」精要:「生四月,採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陰乾。」自古以來,龍膽之採集時間以春、秋季挖根為宜。


至於在加工及炮製方面,別錄:「採根陰乾。」圖經曰:「龍膽。……採根陰乾,俗呼草龍膽。浙中又有山龍膽草,味苦澀,取根細剉,用生薑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乾,搗,水煎一錢匙,溫服之。治四肢疼痛,採無時候,葉經霜雪不凋,此同類而別種也。古方治疽多用之。」雷公炮炙論:「採得者陰乾,欲使時用銅刀切去髭土、頭了剉於甘草湯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暴乾用。」本經逢原:「去蘆,或酒炒。」


綜觀上述,龍膽藥材若僅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悶潤至透,切厚片或段,乾燥,稱之生品。生品常用於清熱燥濕。若加以酒煮 (肘後方)、酒拌炒黃 (校注婦人良方)、酒浸炒黃 (外科理例)、酒拌炒焦 (明醫雜著) 及酒洗用 (醫學綱目) 等,稱之為酒龍膽,一般用於清上焦及肝膽實火。另有酒拌炒黑 (校注婦人良方) 及炒黑 (保嬰撮要),稱之為龍膽炭,主要取其清肝涼血之功效。


(待續)


參考資料


4. 顏正華、王筠默等:龍膽,中藥現代研究與應用,學苑出版社,北京 1997;2:1398-408。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龍膽,中華本草(第6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 1999;pp.240-5。
6.樓之岑、秦波:龍膽類的研究,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北方編第3冊),北京醫科大學及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北京 1995;pp. 437-504。


(本文作者為台中市新藥師公會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