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

106 / 9. 25 ~ 10. 1

 

中藥學堂

常用動物性藥材-地鱉蟲(上)

 

◎文╱涂慶業

 

地鱉蟲為臨床常用中藥,藥用歷史悠久,以蟅蟲之名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又名土鱉蟲(中國藥典)、蟅蟲(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土元等;為節肢動物昆蟲綱 蜚蠊目鱉蠊科(Corydiidae)昆蟲;基原入藥的地鱉蟲包括真地鱉屬的中華真地鱉( 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地鱉屬的冀地鱉(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用雌蟲的乾燥體入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的正品藥材。據歷代本草記述,其性寒、味鹹,有小毒,能入肝經,專理血症,具有散血瘀、消堅結、解凝活血、接骨續筋、消腫止痛、下乳通經等功效。婦科常用於逐瘀通結,內科常用於散結消癥,傷科常用於續骨療傷等。《金匱要略》即以地鱉蟲之通經破血、化滯消瘀功效製成“ 大黃蟅蟲丸”收載。現今主治血瘀引起的癥瘕結塊、肌膚乾燥如鱗、潮熱、消瘦及婦女血滯經閉等症;其性中和,破而不峻,能行能和,年老體虛的人均可用之,是中醫臨床血瘀證的常用藥。1,2,4


地鱉蟲性狀鑒別如下:


(1) 地鱉


呈扁平卵形,長1.3~3.0cm,寬1.2~2.4cm。前端較窄,後端較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部較小,有絲狀觸角1 對,常脫落,胸部有足3 對,具細毛和刺。腹部有橫環節。質鬆脆,易碎。氣腥臭,味微鹹。


(2)冀地鱉


2.2~3.7cm,寬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邊緣帶有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以整齊不碎,顯油潤,有光澤者為佳。1,2,4

 

 

(待續)


參考資料


1.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
2.中華本草編輯委員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
3.中國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
4.張葉。土?蟲及其偽品的鑒別。中國臨床研究;2011年6月第24卷第6 期。


(本文作耆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