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9

106 / 10. 30 ~ 11. 5

 

高山症的預防與治療

 

◎文╱黃永成

 

登山愛好者愈來愈多,常因在某高度時出現身體不適如頭暈、嘔吐、頭痛、疲倦或虛弱等症狀,被誤為是一般病毒感染或是暈車、受寒所致,而忽略可能是高山症(Altitude Illness)或稱為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的症狀反應。


高山症一般指人體處在高海拔地區時,因高海拔的特殊環境如低溫、低氣壓、高紫外線、低濕度等環境條件,所導致健康風險的產生,其中以低氣壓影響較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其山頂含氧量更降為平地的七成左右),推測可能原因是人體為適應高海拔的低壓環境和血氧濃度的下降,引起體內一連串神經內分泌系統及血液動力學的變化,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


常見的高山症分為三類,可使用露易絲湖急性高山病指數(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來診斷是否為高山症,其症狀與預防治療藥物(表一)如下:


1. 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因缺氧出現頭痛(最先出現)、嘔吐(惡化重要指標)、頭暈、失眠、噁心、厭食、虛弱等非特異性症狀,通常是到達高地後1~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環境而緩解,可給予acetazolamide以加快高度適應或考慮給予止痛及止吐藥以緩解不適,若無法降低身處的海拔高度,需給予適當的高壓袋或氧氣治療。


2.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惡化成高海拔腦水腫較少見,症狀包括嚴重頭痛、步態不穩(重要指標)、嗜睡、意識不清等,出現步態不穩症狀後,可能在24小時內致死,應盡速降低高度,如果無法立即下山,則需給予適當的高壓袋或氧氣妥善治療,另給予dexamethasone(oral /IM/IV),直到下山及症狀緩解。


3. 高海拔肺水腫 (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是造成高山症患者致死最常見的原因,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早期症狀)、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惡化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等,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因休息而緩解,須給予氧氣及立刻降低高度以緩解症狀,症狀改善後,應立即下山;如果無法立即下山,可給予氧氣、臥床休息或口服nifedipine、tadalafil、sildenafil、salmeterol等藥物,以助於改善氧氣濃度及肺水腫。


早期警覺、診斷、治療,是成功治療的關鍵,治療原則主要是包括離開高海拔環境、調整產生症狀身處的環境(給予氧氣)、適度休息(減少氧氣消耗)、預防與治療藥物的選用。預防發生高山症症狀需謹慎規劃爬升速度、提早練習適應高海拔環境,避免快速爬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在使用預防藥物上,可諮詢旅遊醫學門診或其他具高山醫學專業的醫療人員,必要時服用具有預防及治療性藥物如Acetazolamide,是目前的一線用藥,也需減少劇烈及高耗氧活動、留意身體保暖、不要吸菸喝酒或服用鎮靜劑、安眠藥等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預防及治療高山症的發生。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旅遊保健資訊
2. https://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18/the-pre-travel-consultation/altitude-illness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