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2

106 / 11. 20 ~ 11. 26

 

病人用藥教育

淺談慢性B型肝炎藥物及抗藥性(1)

 

 

◎文╱陳佳伶

 

前言


B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乃全球極受重視的健康議題。在台灣,慢性 B 型肝炎為國人最主要的慢性病之一,若是患者未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則可能因為肝臟反覆性發炎進而導致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發生。近年來關於 B 型肝炎病毒的繁殖、自然病程及抗病毒藥物治療機轉已被詳細研究,透過早期診斷與適時治療,可減緩肝炎之進展,減少併發症如肝硬化及肝癌發生機率,而進一步提升病人生活品質及延長壽命。1991 年至今已有多種有效的藥物被研發出來治療 B 型肝炎,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核准上市治療 B 型肝炎之藥物可分為干擾素和口服抗病毒藥物。


一、干擾素


FDA 先後核准之藥物有二:傳統型干擾素Interferon α-2b(Intron-AⓇ)及長效型干擾素PEG Interferon α-2a(PegasysⓇ)。干擾素為體內自有的大分子醣蛋白,由病毒或其他誘導物質,刺激人體網狀內皮系統、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所產生;而市面上所見之干擾素製劑是由重組 DNA技術所製成。它的功用並非直接對抗 B 型肝炎病毒,而是經由調節體內免疫系統來制衡病毒,進而達到療效。


根據 2015年美國肝病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 AASLD)制定的治療準則,傳統型干擾素為每週皮下施打三次,建議用於治療一歲以上的孩童,劑量根據體表面積計算每一平方公尺給予 6 MIU,療程大約為二十四至四十八週。相較於傳統型藥物,長效型干擾素多了 Polyethylene Glycol(PEG) 基團,減少體內皮下吸收及腎臟排除速率,體內半衰期增加,施打頻率因此而降低,病患順服性也相對提升。AASLD 建議長效型干擾素每週皮下施打一次,每次180μg,建議用於治療成人慢性 B 型肝炎,療程為四十八週;而目前對孩童的安全性研究尚未完全建立,故並不建議使用於孩童。


相較於口服核甘酸類似物,以干擾素治療慢性B型肝炎之優勢為治療療程固定、產生B型肝炎e抗原 (HBeAg) 血清轉換持久性高、有些人甚至發生B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消失、不易產生抗藥性等等。但缺點是此藥物須進行皮下注射、價格昂貴、副作用多,如下所述。最常見之副作用為類流感症狀,會出現如發燒等情形,成人大約有 5 % 機率會發生,而孩童發生機率將近100%。預防方式為降低起始劑量,再將劑量慢慢提升至治療劑量;抑或給予 acetaminophen或ibuprofen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進行症狀治療。骨髓抑制也是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尤其是噬中性球低下,大約會發生在20~40%的孩童身上。除此之外,施打干擾素還可能發生體重下降、貧血、精神方面問題(如易怒、情緒不穩定)等副作用。


參考資料


1. S. K. Sarin1, M. Kumar1, G. K. Lau, et al. Asian-Pacifi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a 2015 update. Hepatol Int 2016; 10: 1–98.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