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3

106 / 11. 27 ~ 12. 3

 

病人用藥教育

淺談慢性B型肝炎藥物及抗藥性(2)

 

 

◎文╱陳佳伶

 

二、口服核甘酸類似物


目前 FDA 先後核准之藥物如表一所示。

 

其中此五種藥物皆為 DNA 合成原料核甘酸的類似物。作用機轉主要是和 B 型肝炎病毒 DNA 合成酶進行結合,導致合成酶形變無法再與其他核甘/核甘酸結合而失效,無法進行病毒 DNA 複製,進而抑制B 型肝炎病毒的繁殖。


根據AASLD治療準則,此五種抗病毒藥物成人劑量皆為每日一次,每次服用一粒。至於孩童治療,建議兩歲以上的幼兒可服用 lamivudine,劑量為3 mg/kg,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成人建議劑量100 mg;entecavir,10~30公斤依表二進行劑量換算。Adefovir和tenofovir 則是建議用於12歲以上的孩童,劑量和成人相同,而telbivudine不建議使用於孩童,因為相關安全性報告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治療指引建議的首選藥物為 entecavir及tenofovir兩種。相較於注射劑型的干擾素,口服核甘酸類似物優勢為價格較便宜、副作用不顯著、口服給藥途徑方便;缺點是療程長(大於一年)、產生 e 抗原 (HBeAg)血清轉換持久性較低、易產生抗藥性等。

 

抗藥性的產生及處置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APASL)將抗藥性定義為「病毒量突破(Virologic breakthrough)」,也就是治療期間原以穩定的低HBV DNA突然發生10倍以上的上升,如此代表HVB DNA 已有基因學上的改變,極有可能有抗藥性產生。B 型肝炎病毒極易產生突變,主要是因為它在進行反轉錄的過程中,RNA 聚合酶及反轉錄酶缺乏校正的功能,因此當病 毒進行複製時,容易在核苷/核苷酸上產生變異,而最常發生突變點主要分布 在 DNA 聚合酶基因序列中。如此突變使 DNA 聚合酶產生變異,口服抗病毒藥 物無法和 DNA 聚合酶結合產生形變,失去抑制病毒複製的效果,抗藥性進而產生。


圖一為五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隨著服用時間產生抗藥性的機率,可以發現最易產生抗藥性的藥物為老藥lamivudine,adefovir、telbivudine緊接在後;而目前最常使用的 entecavir抗藥性機率相對較低,tenofovir甚至為0%。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