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106 / 1. 9 ~ 1. 22

 

藥事照護未來趨勢~醫藥合作的執業模式

 

 

◎文╱譚延輝

 

醫藥分業實施已滿20週年,是一個回顧、檢討與展望未來發展的好時機。醫藥分業的原始想法是醫師與藥師盡到各自專業的責任,針對病人藥物治療共同合作,達到病人疾病控制與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從政府角度此醫藥分業已達成,因為不論在醫院或基層診所,都聘用藥師,所有處方都是由藥師在調劑;且慢箋都由病人選擇在醫院或社區藥局調劑。但從藥學界角度來說,是希望醫院或診所的門診處方都釋出到社區藥局調劑,這才叫醫藥分業。


個人認為「醫藥分業」應進展到「醫藥合作」,同時希望除了調劑相關的醫藥合作之外,還能擴展到其他的專業服務上,譬如說輕微症狀藥事照護,慢性病管理,以及全人照護(居家、機構、社區式)的醫藥合作或跨專業執業模式上。


一、調劑相關的醫藥合作


醫師開處方藥師調劑是依據法律執行的合作機制,這中間有一個傳統歷史教訓所引發的機制叫「check and balance」,即醫師所開處方若有重複用藥、交互作用、用法用量不合適之處,藥師應檢查出來並與醫師溝通,協調改善。通常一個醫師為病人開處方的用藥問題不多,但病人有多重疾病看多位醫師,每位醫師都開處方而不知道其他醫師所開處方內容時,所產生的潛在藥物治療問題就很多。這時,藥師是否能找出問題與醫師溝通並解決問題?之前很少專業人員討論與倡導該類藥師專業服務的執行。這種能降低藥品副作用發生、能減少用藥導致病情控制不佳而增加的門診與急診醫療花費,是否有健保鼓勵機制讓這種醫藥合作機會開展出來,是未來發展的重點。而藥師公會全聯會已推行的「判斷性服務」及「用藥整合服務」計畫案都是在做這件事。


二、輕微症狀藥事照護


健保署已列出目標明年要降低輕微症狀門診量約20%,但還沒分辨與定義出輕微症狀(mild ailments)與疾病(diseases)的差異。醫師的角色是診斷疾病並決定治療方法;但若民眾沒有疾病而只是有輕微症狀出來時,這就不是醫師的事,而是民眾要學習如何自我照護。但是如何引導民眾自我照護與自我用藥,這就給社區藥師很大未來發展機會。社區藥局協助判斷症狀嚴重度,若輕微就由藥師執行輕微症狀藥事照護,若嚴重則轉介給醫師診治,建立醫藥合作的機制。這些OTC課程在藥學院校已經開始。藥師公會全聯會也已建立輕微症狀藥事照護標準流程,若沒有與社區藥師執業產生關係,是可惜的事。


三、慢性病管理


美國有針對許多慢性病治療發展跨專業的共同照護模式,譬如說甄審出藥師擔任「糖尿病衛教師」、「氣喘衛教師」、「抗凝血治療提供者」、「臨床降血脂專家」等,與醫師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合作,針對某一項慢性病管理來共同照顧病人。經由甄審及格的藥師,在醫院可開藥師門診,在社區可與診所醫師合作。新加坡藥師已開發出至少18項藥師門診,台灣也試辦過糖尿病照護一年,其實可以發展更多與慢性病醫師的合作,只要在健保試辦計畫下改為論質計酬,且品質指標之一是降低門診醫療花費及增加民眾用藥配合度,則藥師就增加更多未來發展的方向。


四、全人照護


在健保署高診次計畫下,藥師單打獨鬥地執行藥事居家照護已七年。由於論量計酬的醫療環境,藥師降低門診次數與醫療花費的目標與醫療院所醫師的經營目標不同,因此,藥師找到潛在藥物治療問題與醫師溝通時,常常遇到拒絕與挫折。若健保署的試辦計畫都能有降低門診醫療花費當品質指標,而達到該指標有獎勵金的設計,真正落實「論質計酬」;或門診醫療的發展採用「論人計酬」方式,則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節省醫療花費變為醫療服務重點,跨專業合作的年代就來臨。


社區藥師能發揮的舞台很多針對高關懷族群(多重慢性病與多重用藥患者)做居家照護、提供長照機構個案服務,這些未來發展都讓社區藥局有很大空間去增加藥師人數,並增加經驗的累積。希望藥學院校所培養的PharmD學生能看到這些舞台,而鼓勵未來的專業人才流向社區藥局,茁壯最基層的藥師人力。


(本文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副教授)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