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106 / 2. 13 ~ 2. 19

 

病人用藥教育

嗡嗡嗡 我的耳朵發炎了! (下)

 

 

◎文╱王筱萍

 

治療五步驟


1. 徹底清潔耳道:透過耳鏡,確實清除耳道內的耳垢、脫落的皮膚及化膿物質,可促進傷口癒合。


2. 治療發炎和感染:局部治療對外耳感染和發炎可提供較高濃度且副作用小的有效治療。藥品的劑型大部分是懸液劑或水劑。外耳炎之局部治療用藥包括抗生素、酸化劑(acidifying agents)如2% acetic acid、防腐殺菌劑 (antiseptics)如4% boric acid和類固醇。


.外用抗生素:外耳炎理想抗生素之選用應以抗菌範圍涵蓋常見菌種(P. aeruginosa and S. aureus)為主。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如ciprofloxacin、ofloxacin可確實達到此標準。其他可使用的抗生素包括tobramycin、gentamicin、neomycin、polymyxin B。大多數給藥頻率為每天3~4次,但依個別藥品有不同的使用建議、使用的滴數或劑量、頻率及儲存方式,使用前須詳讀藥品使用說明書。以ofloxacin為例,成人通常每日給藥二次,每次將6~10滴藥水滴入耳朵,一般標準治療時間為4週,勿斷斷續續給藥,治療失敗的原因,通常與給藥不足有關。給藥時,患者頭部應朝向相對的肩部傾斜,向上拉動耳廓的上部,並將藥液充填入耳道內,須注意藥水的溫度;太冰冷的藥液,滴入耳道時,可能會造成短暫的暈眩現象,因此,盡可能讓藥水回溫至與體溫相近時再使用本劑。給藥後,側躺10分鐘或在耳道中放置充滿藥液的棉球,避免藥液流出,使藥液在耳道內充分被吸收。


.酸化劑:外耳炎常見菌種適合於pH值介於6~7間環境下生長,酸化劑可降低耳道pH值,減少細菌生長。一般來說,酸化劑是安全的但可能會有灼熱、刺痛等局部刺激感,並且避免在鼓膜穿孔情況下使用,因為可能會對中耳黏膜組織造成刺激。


.防腐劑:國外文獻提及大部分是含alcohol 製劑,但boric acid也於臨床上運用。


.類固醇:局部類固醇如 hydrocortisone, dexamethasone 和 prednisolone可以減少患處發炎,緩解搔癢和疼痛感。


3. 有深部組織感染(外耳道以外的區域)和合併免疫低下狀況時,則應使用全身性抗生素治療。


4. 控制疼痛:大部份外耳炎的疼痛症狀介於輕至中度,可藉由局部治療來緩解,嚴重疼痛,則可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如ibuprofen來緩解,持續嚴重疼痛者,可能會需要使用的鴉片類止痛劑。


5. 避開危險因子:易造成外耳炎的危險因子包括高環境溫度、濕度、皮膚受到浸潤(maceration)、局部受創、暴露在高細菌含量的水中及游泳。浸潤可以增加耳道的pH值並導致上皮層受到浸潤和水腫,避免耳道潮濕狀態是有效的預防措施,游泳時使用耳塞可以減少進入耳朵的量,另外,使用吹風機持續60秒低溫送風,可改善耳朵潮濕狀態。避免重覆使用棉籤,及防止耳道局部刺激和脫皮也是一個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


6. 對治療產生耐受的病人須進行微生物培養,並考慮進行其他診斷。


原則上,耳用藥物使用的目的是減少發炎、降低耳道pH值和清除病原菌。針對外耳炎治療,當病情局限於耳道皮膚處時,通常局部用藥效益大於口服抗生素或手術治療。嚴重案例仍須口服抗生素治療。耳用藥物應於耳道潔淨後再行使用。藥物治療7天後,症狀未改善,則再延長一週治療時間,當症狀持續或感染復發,則應重新評估,並進行細菌培養。切記,治療期間應禁止游泳。


(全文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