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06 / 5. 15 ~ 5. 21

 

中藥學堂

一物多用的栝蔞

 

◎文╱黃義時

 

前言


在臨床上常用的中藥,談到同一植物不同藥用部位具有不同療效的藥物,便讓我們聯想到栝蔞,有四味藥材來自於它,也就是栝蔞實、栝蔞皮、栝蔞仁、栝蔞根(天花粉),今就這些藥材的應用加以簡述。


來源


栝蔞(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攀緣草本,長可達10米。根狀莖肥厚,圓柱狀,外皮黃色。果實呈類球形或寬橢圓形,長7~15cm,直徑6~10cm。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皺縮或較光滑,輕重不一。質脆,易破開,內表面黃白色,有紅黃色絲絡,果瓤橙黃色,黏稠,與多數種子粘結成團,味微酸、甜;當果實表面有白粉,變成淡黃色時,分批採摘,懸通風處晾乾,即成全栝樓;將果實從果蒂處剖開,取出瓜和瓤和種子,曬乾即成栝樓皮;瓜瓤和種子放入盆內土中,上加草木灰增加養分 ;雄株大約在栽種後第3年10月下旬挖取塊根,去淨泥沙,刮去粗皮,小的切成10~20cm長,大的可縱剖成2~4瓣,曬乾或烘乾,即成天花粉。也就是果實(中藥名栝樓實),果皮(中藥名栝樓皮)、種子(中藥名栝樓仁),根( 中藥名天花粉)皆可入藥。1


臨床應用


據文獻記載,原植物稱為栝蔞,使載于《本經》,在古代使用時不分皮、仁,以整個果實使用,如漢代《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上稱為栝蔞實,使用都以枚計。至後世始分栝蔞果實的果皮為栝蔞皮,專主清肺化痰、寬中利氣,適用於痰熱咳嗽、胸痹脅痛等症;栝蔞的種子稱栝蔞仁,偏主潤燥滑腸,適用於腸燥便秘(如屬便溏腹瀉,不宜應用);皮、仁合用,稱全栝蔞,則上清肺胃之熱而化痰散結,下潤大腸之燥而滑腸通便。至於栝蔞根(天花粉)則屬於清熱瀉火藥。臨床使用上,栝蔞實配以貝母,則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以治燥痰;配以薤白,則開胸散結、通陽利氣,以療胸痹。據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栝樓或栝蔞,及今之栝蔞。但上海及江、浙地區藥店中另有“栝蔞”一物,它的皮成焦黃色,與栝蔞皮相似,但種子中段則凸起如束腰帶,形如螳螂頭,與栝蔞仁不同。它是葫蘆科草本植物王瓜的果皮和種子,與本品不同,應予區分。2


在現代研究發現在藥理作用方面:動物實驗表明,栝蔞所含成分有祛痰作用,尤其從栝蔞皮中分得的多種胺基酸及類生物鹼物質有良好的祛痰效果。栝蔞另含致瀉物質,有瀉下作用,栝蔞皮作用較弱,栝蔞仁作用較強,栝蔞霜則作用緩和。3


結語

 

參考資料


1.謝文聰、童承福、郭昭麟。輕鬆認識中藥。中國醫藥大學出版。2008。
2.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9月。
3.栝樓皮;中醫藥[引用日期2014-06-16]。
4.童承福主編。中醫常備藥品手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2010。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科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