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

106 / 9. 11 ~ 9. 17

 

中藥學堂

便秘的中醫用藥(上)

 

 

◎文╱蘇珉寬 、王毖穎

 

一、前言


便秘者謂大便滯澀,排便困難,甚則不通之症,東漢張仲景將便秘病分為陰結、陽結和脾約三種。金代張潔古謂:“臟腑之祕,不可一概論治,有虛祕,有實祕,有氣祕,有熱祕,有老人津液乾燥,婦人則分: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氣血未復,皆能作為「祕」症而論。1


二、病因病機


在中醫的傷寒論中提出寒(陰結)、熱(陽結)、虛、實不同機制,其中「陽結」是因胃腸實熱燥火所致的便秘;「陰結」則是胃腸陰寒固結或精血虧耗,大腸乾燥所致的便秘;「脾約」指的是脾陰不足,胃熱過盛,胃強脾弱,脾為胃熱所約束,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腸液枯燥所致大便燥結,便秘不下的病證。書中更設立了承氣湯的苦寒瀉下,麻子仁丸的養陰潤下,厚朴三物湯的理氣通下的方劑,以及蜜煎導諸法,為後世醫家確立了基本原則。2


三、治則


現代西醫治療3多採用飲食控制、大便成形劑、緩瀉劑及灌腸等療法,而中醫便秘之辨證論治,其中心證候不外乎大便乾結、便秘不通與排出不暢。依照虛實可分為實證的熱秘與氣秘,以及虛證的氣虛、血虛與冷秘。中藥依據作用與適應症的不同,可分為攻下藥:如大黃、芒硝、蘆薈,和潤下藥:如火麻仁、郁李仁,以及峻下逐水藥:諸如甘遂、大戟、芫花等。4


方劑則根據症狀的不同而異5:若為大便乾結,腹脹腹痛,口乾口臭,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的熱秘則使用能瀉熱導滯、潤腸通便的「麻子仁丸」;大便乾結,或不甚乾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噯氣頻作,納食減少,胸脅痞滿,舌苔薄膩脈弦的氣秘可使用順氣導滯的「六磨湯」;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後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的氣虛可用「黃耆湯」益氣潤腸;大便乾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的血虛則可使用「潤腸丸」養血潤燥。而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腰膝痠冷,小便清長,面色胱白,舌淡苔薄脈沉遲的冷秘則可使用溫陽通便的「半硫丸」或「溫脾湯」5。


依據現代中醫藥理研究,便秘常用的大黃6有瀉下、抗菌消炎、抗病毒、止血、保肝利膽及抗凝血、降血脂與膽固醇的作用,其中致瀉成分主要為蒽類(Anthraquinone)化合物,而以番瀉苷(Senna Glycosides)的作用最強,其水解成大黃酸蒽酮後具有膽鹼樣作用,可刺激腸道平滑肌的M受體使腸蠕動增加,也可抑制細胞膜上的Na+-K+-ATP酶,而阻礙Na+的吸收,使腸內滲透壓增高,保留大量水份,進而促使腸蠕動而排便。大黃因炮製的不同其功用也有所差異7。生大黃瀉下作用較強,故走而不守,直達下焦;酒製大黃善清上焦血分之熱,活血作用較優;熟大黃功擅瀉火解毒,清利濕熱,瀉下作用較緩;炒炭多用於涼血止血。火麻仁8中的脂肪油可刺激腸黏膜,使分泌增多、蠕動加快,減少大腸吸收水分,因此具有瀉下作用,亦有9抑制胃腸推進運動、減少番瀉葉引起的大腸性腹瀉次數的作用,顯示火麻仁對於便秘和腹瀉有雙向調節作用。


(待續)


參考資料


1.張雲鵬,便秘中醫療法,中醫藥研究論叢;第8卷第1期 2005年 3月,70-74。
2.傷寒論,知音出版社,156-171。


(本文作者蘇珉寬為義大醫院中藥局藥師、王毖潁為義大醫院中醫部實習生)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