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

106 / 12. 11 ~ 12. 17

 

病人用藥教育

生物製劑在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新趨勢(上)

 

 

◎文╱蘇俊中

 

前言


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簡稱UC)是一發生在大腸的慢性發炎疾病,可能伴隨著血便,腹瀉或感到裡急後重,想上大號卻又上不出來的症狀。其發病原因仍不明,可能與環境,如高油脂的西化飲食、基因或微生物感染因素有關。在美國,每年十萬的美國人中,就有8~12人罹患UC,而在我國雖較歐美國家發生率低,但仍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UC的治療目標為快速緩解症狀(誘導緩解)及避免症狀再度發生(維持緩解)。過去這幾十年來所使用的治療藥物,大多以抗發炎藥物,如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或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如azathiopurine、6-mercaptopurine或cyclosporine為主。但是,因為其副作用或效果不彰,仍有些病人無法達到緩解。因此在最近這幾年,許多生物製劑如雨後春筍般一一問世,而在許多臨床試驗中,也發現這些生物製劑在UC病人中的確有其功效。


生物製劑治療策略


目前治療UC,醫界共識以升階治療為主,也就是在輕至中度,以傳統藥物治療,如:5-ASA、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若疾病進展至中至重度,使用傳統藥物無效或有副作用之下,即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


一、抗腫瘤壞死因子α製劑(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gents, anti-TNF-α agents)


TNF-α是一發炎因子,在許多自體免疫疾病或發炎反應都可以測量到它的存在。在UC病人的大腸黏膜、糞便及尿液都有發現高濃度的TNF-α,因此若能減少其濃度,可以減少大腸發炎程度,進而改善病人症狀。


1、Infliximab:Infliximab為一種嵌合型單株抗體(25%為鼠類胜肽序列),可以與體內TNF-α結合,減少其造成的發炎反應。其劑量為在第0、2、6周給予靜脈注射5 mg/kg的誘導劑量,之後每8周給予5 mg/kg的維持劑量。若症狀沒有達到緩解,可以考慮增大劑量至10 mg/kg或縮短維持劑量週數至每四周給予。除此之外,也可與azathiopurine併用,可減少體內對於infliximab抗體的產生,但可能提高感染的風險。若病人有中至重度心衰竭病史,則不建議使用10 mg/kg的劑量,因可能會增加因心衰竭惡化住院率或死亡率。除了症狀緩解之外,仍有部分患者,雖然表面上沒有任何症狀,但大腸黏膜卻仍持續發炎,因此仍需繼續使用,減少病情惡化。在急性期UC,通常會給予類固醇,但長期使用會造成許多副作用,如骨質疏鬆、高血糖或高血壓等,因此給予infliximab也可慢慢降低身體對類固醇的依賴,最後停止類固醇的使用,減少其副作用的發生。Infliximab常見副作用為上呼吸道感染、噁心或注射處紅腫反應等。(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