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

110 / 5. 3 ~ 5. 9

 

來自神話裡的中藥 禹餘糧

 

 

◎文╱台中記者劉宇琦

 

世界各個民族普遍都有大洪水的遠古傳說,最為人知的就是《聖經》上諾亞方舟的故事。台灣原住民中的泰雅族、賽夏族、鄒族、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撒奇萊雅族、巴宰族等不約而同也都有大洪水的傳說。


大禹治水也是中國人都知道的神話故事。傳說帝堯時,洪水氾濫成災、生民塗炭,堯命鯀治水,鯀用圍堵之法不能成功,鯀的兒子禹遂繼任治水之事。禹改以疏導之法治水,花費了十三年的時間疏通九河,期間親率百姓櫛風沐雨,「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引流入海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治水既然過家門而不入,三餐當然不可能回家享受美食,想必就是在江邊草草解決,據說大禹治水成功後在江邊遺留下一些沒有吃完的糧食,這些糧食在日月精華的醞釀之下便有了藥力,這種藥材便被稱作「禹餘糧」。宋代辛棄疾有一闕詞,詞牌名《定風波》,詞中運用諧音崁進藥名「禹餘糧」。


《定風波‧用藥名招婺源馬荀仲游雨巖馬善醫》


山路風來草木香。雨餘涼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風月費篇章。孤負尋常山簡醉。獨自。故應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誰伴。只甘松竹共淒涼。


這闋詞中的藥名有「木香」、「雨余涼」(禹餘糧)、「石膏」、「防風」、「常山」、「知子」(梔子)、「海早」(海藻)、甘松等。


禹餘糧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又名太一餘糧、石腦、白餘糧、禹糧石、禹哀、石中黃子、天師食、山中盈脂、石飴餅、石中黃、白禹糧、餘糧石、禹糧土。來源為斜方品系褐鐵礦的礦石。主產於河南、江蘇、浙江、廣東、四川,全年可採。


藥性:味甘、澀、微寒,無毒。歸脾、大腸經。功效: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固帶。


《傷寒卒病論》有一藥方,名曰「赤石脂禹餘糧湯」方中只用赤石脂、禹餘糧兩味藥,用於治療腹瀉、功能性子宮出血、滑精。


(部分資料引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網頁)

 

回首頁